·学生事务

当前位置: 本科生求职心得

陈曦仑: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 2014年1月9日 ]

陈曦仑: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人物白描:陈曦仑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2013届本科毕业生

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的陈曦仑

 

我是陈曦仑,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2013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后我将前往美国常春藤盟校之一的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攻读计算机博士(Ph.D.)学位。

选择读博,就意味着选择了把生命中灿烂的二十岁到三十岁的这一段青春奉献给了学术。但是我没有迟疑,因为这个念头,在我脑海中从萌芽到根深蒂固已经过去了许多个年头。于是我经常调侃:我是替千千万万个曾说过“以后要当一个科学家”的小朋友们实现了他们的梦想。这句话我在刚上小学的时候也说过,不知道当时的听众——我的亲人们那时可曾料到许多年后的今天我真的走上了科学这条路呢。

 

儿时梦想成真——选择计算机系

我想必和大多数当初没有一丝犹豫就选择了CS的同学一样,都是在很早就接触到计算机并被其深深地吸引了。其实我接触计算机的时间并不算特别早,是在小学四年级遇到了一位可能改变了整个人生轨迹的计算机启蒙老师。我随后就一直跟随他学习计算机到小学毕业,当时只是学些常用软件,如Office,Photoshop,Flash,FrontPage等等,但是已经让我感受到了计算机的无穷魅力。于是从此我就与计算机结下了不解之缘。初中的时候,由于我们初中并没有培养计算机方向相关技能的机会,我便开始自学编程。后来上了高中,就顺理成章地参加了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并最终保送来到了上海交大。

所以,在大一结束分专业的时候,电院从第一名到第十名,无一例外全部选择了电子系,当时也确有很多人对我说诸如“信工出国氛围好”,“XXX老师的实验室对出国很有利”之类的话,说不定我的内心也有过那么一秒钟的动摇,但是也就仅仅是那一秒钟,我最终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计算机系。前十名都去信工电科,那就从我这个第十一的开始去CS好了。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各得其所而已,而又何羡乎。

 

遵从内心召唤——立志出国读博

选择了从高中开始就真正爱上的计算机之路,接下来出现在我面前的又是一个岔路口:码农or学术?CS基本上是电院中本科找工作最容易的专业了。有很多人本科期间就积极在学习各种新奇的技术,很多听起来或者看上去确实十分fancy;要么就在课外参与各种project,从网站设计到软件开发,也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这些我都曾浅尝辄止,也确能发现个中乐趣。但是我发现我迄今为止能体验到的最开心时刻之一,还是那种醍醐灌顶般豁然开朗地感觉,就是rapture或者euphoria对应的那种感受。用夸张而又中二的语言来说,就是那种聆听到上帝的声音时的感觉。起初在做OI竞赛的时候,看过一个非常神奇的算法的时候,或者构造了一个异常巧妙的解的时候,就曾有过这种感受。我和很多人一样,对这世界有着无穷的好奇心,喜欢发现事物背后的规律,所以在这种获得知识或者领悟道理的时候,和游戏中升级时的设计一样,整个人是真的会发光的。所以我想继续去学习未了解的知识,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当然除了这些虚无缥缈的原因,我选择PhD主要还是性格使然。我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抑或说我是一个懂得从各种事物中找到乐趣的人。我前面说过,程序员的工作我也非常享受,如果我一定要去做个码农的话,我肯定也是一个开心的码农。只不过我并不喜欢当今社会的功利和浮躁,对赚大钱提不起任何特别的兴趣。于是我对为了创业而创业,以及并非出于兴趣地转投华尔街等并无兴趣,所以,还是那句话,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找个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的地方,开开心心地再上几年学(我这么多年来在学校的日子都非常开心,所以我做了个推论认为之后在学校的日子也会很开心,这虽然严格地说是无法保证的,但是我是如此地相信着)。所以,读PhD不仅仅是一个儿时天真的梦想,更是像我Personal Statement里面写的一样,会让我enjoy the serenity and find the inner peace。

有人说抛硬币的作用在于,在硬币抛起的那一瞬间,你就明白了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或者真的是这样,在我收到Stanford MS的AD的时候,我在一秒钟内就在内心reject了它。至于为什么不先在Stanford读个MS,再申请PhD呢?如果你看完了前面的文章的话,应该不会问出这种问题,因为那不是我的风格。

而关于为什么要出国,原因之一和前面提到的也一样。留学生常常自嘲身处“北美大农村”,这是一个非常适合我的地方,若是在十年之前,我满脑子想的都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要么就是“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的王维。当然后来多多少少被同化回来一点,知道这种reclusive的生活早已不是如今这个时代的产物了。不过这种大农村的环境依旧比国内纯净、简单得多,生活的额外软成本要低得多。

当然一样的,这里也是要另起第二段的。出国最主要的原因肯定还是因为I love CS and the best CS is in US。虽说国内近年来高等教育已经在努力发展,引进了一些真正高水平的人才,但毕竟起步太晚,目前这个阶段学术水平还无法和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一较高下。加之好奇心和求知欲一直驱使着我到世界的另一端去体验一下不一样的生活,所以我很早就定下了出国继续读书的念头。

于是,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只要安安静静、开开心心地做好眼下的事就可以了。我鲜有突然脑子里冒出一个远大理想及实现它的宏伟蓝图,既而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相反我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按部就班地一点点做着实现某目标所必须做掉的事。似乎这样会错过很多其他的possibility,不过人的时间总是少得可怜,一般都是想的多做的少,最后实际能做的事也就是那么多,所以第三次提那句话: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任何事情做了一段时间之后都会无聊,再继续做下去就不再无聊了,连谈恋爱这种有本能支撑着的东西都不例外,何况其他更加严肃的事情了。所以找到一件喜欢的事就安心做下去,何必患得患失。

说了这么多,剩下的就水到渠成了。于是我大学期间便安安心心地刷刷GPA,留出大二整整一年的时间背GRE单词,大三进实验室,考G考T,大四去MSRA实习,准备各种文书和申请。看起来便是教科书一般的标准节奏,于是结果自然不会太离谱。

 

至于今后,我自然是继续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天,享受科研带给我的乐趣,扩展我的知识,探索未知的一切。

访问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