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尚:毕业感言
毕业感言
刘家尚
铃铃铃,早上的闹钟一如既往地勤劳工作着,我漫不经心地将闹钟关掉,赖在床上久久不愿起来。是的,我已经处在大学的尾巴了,我不需要每天赶个大早去课室占座,不用每天焦急地等待着下课铃响,争分多秒地冲向饭堂生怕人多吃不上饭,大四的日子好像最廉价的就是时间。不经意间我已经到了毕业的季节。
对交通大学的认识源于同一高中的学长,但也在了解了交大以后更向往这里。这里擅长工科,这对于从小就对电子产品充满兴趣,希望进入一所工科见长的学校学习知识,掌握一门硬技术的我而言,充满着吸引。出于对自己实力的正确估计,我在高中起就树立了“冲清华、保交大”的目标。回想在2010年,在知道自己排名的一刻,我就认定,交大是我的最终归属地。还记得那是一个刮着台风的9月1号,我怀揣着梦想,怀揣着对交通大学的憧憬,滞留在深圳的机场等待飞机起飞。从中午12点到晚上12点,12个小时的等待将我的激动与期待抹掉。我心想,充满坎坷的路程是不是意味着我的大学生活不是一帆风顺,大学的生活又会不会把我对学术的所有激情、对知识的渴望给慢慢抹掉?成才的道路确实曲折,但是交通大学的学生不会轻易放弃,轻易对事物失去激情与渴望,因为“选择了交大,就选择了责任”。
还记得那些年,听着马姐姐激昂地讲述着交大的历史,听着各大名校的牛气专业都是由交大分出去的时候,心里的自豪感溢于言表,如果交大没有在院系调整中受到重创,说不定交大对于我来说可能也只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我在心里默默地种下“复兴交大”的种子,不能辜负来到这样的学术殿堂,想着拼命汲取养分茁壮成长。四年过去了,马姐姐也都退休了,无法在毕业典礼上面再听到她激昂的演讲,但是,这四年来我的收获颇丰,没有别人那样灿烂的大学生活,也有属于我独特的交大校园生活。
融入集体是我大学生活的开始。很多人都说,大学的班级有和没有差别不大,出游聚会都是以宿舍为单位进行,但是,我是一个很有集体意识的人,我所在的1班给我的也是很强的归属感。还记得大一的新生杯,看着小伙伴们在篮球场上奋勇抗敌,心中真想变身科比上场和他们并肩作战;团改金的东转摆摊,背着音箱放着感恩的心,大家喊着口号,制作展板,奉献着自己的力量;班风大赛的舞台剧,在组织委员的带领下按部就班,在夜色下,蚊子攻击下,大家努力地排练着,而我讲着不标准的普通话,凭借夸张地语气在舞台上制造笑料,在观众和评委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努力地为班级争取选票。还有唱红歌、班级聚餐、班级K歌,各种班级活动,我都积极参与着,为的就是,融入班集体,为班集体争光。
很想在大学培养除了学习之外的其他能力,我也在大一的时候报名了许多社团活动。可惜,对于一个害羞且缺乏才能和生活经验的我来说,面试是永远的痛。看着小伙伴们一个个进入自己想进的组织,在其中发挥着自己的热量,认识到许多朋友,有共同的回忆,我的心中也是充满着羡慕之情。我只能通过开启自己的人脸识别模式,在平时的生活中、在社交网络中,主动认识对方。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也是我在大学中学习到的一项重要技能。
人们都说,大学是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阶段,有些人迷茫的度过了四年,有些人为着自己的梦想奋斗着,学习、交际、创业,各色各样的人都有。是啊,人生的成功不能只靠学习,还有太多的因素影响着你的前进。但对于我而言,可能对知识的渴望,可能只是对高学历的盲目崇拜,我早早就确立了出国的愿望,也在努力的向读博的道路前进着。交大给我带来的,更是对学术严谨的态度。来到交大的第一位老师裘兆泰言传身教,端正了我对学术之路的态度。实验室的导师和学长学姐更是耐心帮助着我,在我科研遇到困难的时候。回想起来,很高兴我在进入大学的时候就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并且为之不断的努力。
真的眨眼间就到了毕业的季节,四年一晃而去,我已经不再是那个看上去像个初中生的我了,时间带走了脸上的青春痘,留下了成熟和稳重。毕业之际,对交大的情愫日益增加。还记得当年不断刷新着ACM比赛比分的网页,为的是在心灵上给交大的同伴们加油。还记得当时在微博中写道“母校是个我可以随便骂,但是别人都不许骂的地方。今晚过后,我不敢保证,毕业的时候,我的眼睛是干着离开这里的。”交大给我的太多,虽然不舍,但是我永远都为自己是一个交大人而骄傲。相信我,明天交大会为我自豪!
Copyright© 2011,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